盐角草:以“吃盐为乐”的草本植物
热衷追求“舌尖美味”的中国人,素来注重食物的口感,要浓淡相宜。所以很多大厨都铭记一句话:“好厨子,一把盐。”所谓“一把盐”不是随便抓把盐撒下去就行。而是,这一把盐的“度”,非常有讲究,盐下锅,菜的基准味道就定了,香与不香,都在这“一把盐”上。
说到盐,植物界有一个吃盐大王。这么说,很多人会惊奇:人吃盐,动物吃盐,大家都觉得很正常。可是植物吃盐,这是个什么操作手法?但事实上,真的有植物会“吃掉”土壤里的盐分,减弱土壤的盐碱度,改良那些因为盐碱过重而不能耕种的土地。盐角草,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植物。
10月初,在穿越巴里坤湖周边的东疆荒漠区时,我被路边那些泛着勃艮第红色的草本植物吸引了,白花花的盐碱地旁一片死寂,但盐角草却丝毫不在意周遭环境的颓废与苍凉,在阳光的映射下,散发着凄美迷离的韵味,兀自成为一道风景。
盐角草是一种一年生肉质草本植物,又名海蓬子。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新疆等地。事实上,我的同事王雷近两年来做了一个调查,他从浙江开始,一路北行,在盐湖周边、干旱区的水库边、盐沼和盐碱洼地,都发现了盐角草的身影,基本属于哪里盐碱重,哪里就有盐角草,用“逐盐碱而生”来形容它,一点也不为过。
如果你觉得这样离奇的植物会长相丑陋,那你真的是冤枉了盐角草。盐角草常常呈现红色,植株高在10—40厘米之间,从植株的最底部就开始分枝,不断向上生长分叉,枝是肉质的,叶也肉质的,让你乍一看根本分不清哪里是枝、哪里是叶。并且,它一副萌萌的样子,枝桠嫩而多汁,表面非常光滑;叶片肉质多汁,几乎处于不发育的状态,长度不过3毫米,非常娇小。整体上,它很像一株多肉植物,完全是一副楚楚可怜的模样。然而,它却是赫赫有名的吃盐“老虎机”,也是地球上迄今为止报道过的最耐盐的陆生高等植物之一。
一般情况下,土壤含盐量低于0.5%的时候,各类庄稼都可以自由生长。但当土壤含盐量低于1%而高于0.5%时,尚且有部分耐盐性比较强的农作物,比如苜蓿、棉花、番茄等可以正常健康生长。但是,当土壤含盐量超过1%以上时,基本没有什么农作物可以正常生长了。但盐角草这种“吃盐”植物却认为这样的土壤才是真正的乐土。应了那句话“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植物界的神奇,大概就是如此吧!
说盐角草“吃盐”,其实未必真的是吃了能消化。而是它的根从土壤和水分中吸收大量盐分,并把吸收来的盐分集中到细胞中的盐泡里,不让它们流散出来。从结构上说,它的茎内薄壁组织中,有专门集聚盐分的盐泡以及担负泌盐功 能的盐腺或盐囊泡。它吸收的那些过多的盐分,并不会影响其自身的正常生长发育,只是把这些盐分储存在身体里并且隔离起来,防治盐分对自身尤其是根部的伤害。所以,科研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盐角草地上部分的盐分含量,远远高与根部,两者盐分含量差别比最高可达1:6.42。
科研人员做了实验,虽然盐角草体内的含水量达到92%,但将其晾干之后燃烧,最后提取物中盐分的比重(即干重盐分)竟然占到了40%以上。而普通植物的干重盐分不会超过15%。这一比较,人们大概明白了吃盐“老虎机”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所以,生长过盐角草的盐碱地,过几年土壤就会被改良了,变成可以耕种普通作物的土地。这一点着实让人感慨,这身躯娇小的多汁植物,居然有这么神奇且伟大的作用。
在土壤盐渍化日渐成为全球性生态问题的今天,因不合理灌溉造成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已使得许多地方农作物大面积减产。而通过引种盐地先锋植物,应用生物排盐方法改良盐碱土壤,解决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已成为行之有效的措施。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耐盐植物,盐角草热衷生长在含盐量高达0.5-6.5%高浓度潮湿沼泽中。或许,正是基于盐角草“强悍”的耐盐能力和摄盐能力,它常常被作为生物工程措施的重要手段之一,广泛用于盐碱地的综合改良。很多被盐碱土壤侵蚀严重的地方,都把盐角草作为改良土壤的作物进行大面积种植。
科研人员发现,除了“吃盐”,盐角草还可以被当作调节性牧草。盐角草植株的蛋白质组成很好,实验证明,把盐角草和其他牛羊饲料进行混合喂养,不仅可以节省因向饲料里添加矿物盐所增加的工时和成本,而且牲畜还很爱吃,并能显著改善肉类品质。在对盐渍土壤进行脱盐修复的同时,还能为牧区提供牧草,这真是不经意的一举两得。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盐角草的药用价值也很高,它还是一种传统中药原料,全草可用作利尿剂。随着盐角草研究的不断推进,利用盐角草萃取物开发化妆品也成为其新的资源利用空间。这种原本野生在盐碱滩涂上的草本植物,不仅成了科学实验室里的常客,还一不小心成了药物及化妆品开发领域的“新宠”,颇有些“麻雀变凤凰”的味道。
不过,科学家更为关注的是盐角草的耐盐基因,他们期望通过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技术将抗盐基因导入优良农作物品种中,提高其抗盐性能,这无疑也是对抗土壤盐渍化一 条很好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