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官方网站!
吐鲁番沙漠植物园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最新动态

不毛之地见新绿 治沙治出个植物园

6月21日,记者走进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不同于其他的植物园,虽是盛夏,这片占地2000多亩的园区却看不到郁郁葱葱的景象,不过园中沙拐枣、梭梭、红柳、胡杨等荒漠植物依旧将这片曾是不毛之地的荒漠地区装扮得生机盎然。

吐鲁番沙漠植物园,是世界唯一一座位于海平面以下的植物园。建园50年来,这里累计引种植物800多种,先后引种驯化成功的荒漠植物有700多种,占到我国荒漠种子植物区系的60%左右,现存的荒漠植物有500多种,其中荒漠珍稀濒危特有植物近150种。

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外景。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仲兆丰摄

50年前,吐鲁番风沙危害严重,给农业造成严重危害。新疆生物土壤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来到这里治理风沙,在吐鲁番盆地建起了中国极旱荒漠区最早一所植物园——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充分利用吐鲁番“风库”和“火洲”的自然条件,引种收集荒漠的旱生植物、筛选优良防风固沙物种。

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名誉主任潘伯荣是第一代“植物园人”,他见证了沙漠植物园自开建以来这50年的变化。

“刚来的时候,9万亩风蚀流沙地是威胁下缘生产生活区域的风沙源区,这里几乎寸草不生。”潘伯荣说。

高温、风沙、缺水……极端恶劣天气下,要让不毛之地生长出一点点绿意,是非常艰难的。科研人员想尽一切办法让这些植物活下去。

“从某种意义上讲,植物园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就是植物引种收集和繁殖培育的历史。”潘伯荣说。

为引种荒漠植物,科研人员的足迹,遍布天山南北和甘肃、宁夏等地的荒漠地区。他们针对当地气候、土壤和风沙特点,引种固沙植物,沙拐枣、梭梭、红柳、老鼠瓜等10多种优良抗风固沙耐旱植物逐步选育成功。

吐鲁番沙漠植物园一角。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仲兆丰 摄

每年引种回来的植物,还要下功夫繁殖培育。吐鲁番春季多大风天气,不仅开春培育的苗木被吹毁,许多栽植多年的树木也都被吹死。

“在这样的条件下都能存活的植物,放在哪里不能活?我们做的就是在极端条件下选育植物,引种成功后运用到防风治沙工作中去。”潘伯荣说。

历经恶劣环境中的一次次尝试,植物园里的物种逐渐丰富起来,如今,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遍布各类植物,把沙地牢牢抓在根系之下。

1970年出生的吐鲁番市高昌区恰特喀勒乡奥依曼坎儿孜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张加兵对此感触很深。

“我就出生在这个村,现在的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很早以前是村边上的沙漠区域。小的时候风沙非常大,沙漠里寸草不生,离沙漠较近的棉花幼苗遇到风沙会被连根拔掉,生态环境非常恶劣。”张加兵说。

生态环境的改善,让这里逐渐变成适宜生活的地方,周边的村民种起了葡萄。吐鲁番沙漠植物园还在许多乡村的梭梭和白梭梭防风固沙林里种起了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中草药——荒漠肉苁蓉,既增加了农民收入,还扩大了荒漠珍稀植物迁地保护范围。

“这都是几十年不断固沙的成果。”张加兵说。

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内的沙拐枣。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仲兆丰摄

“我先后来过沙漠植物园3次,看着沙漠植物园规模不断扩大很是欣喜,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引种保存荒漠植物如此之多,对全国的荒漠化防治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很敬佩在这里工作的研究人员。”在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建园五十周年的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感慨地说。

50年来,荒漠植物走出吐鲁番,扎根防风治沙一线,助力荒漠化防治。沙漠植物园引种驯化成功的荒漠植物资源,为新疆“三北”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沙漠公路防护林工程以及干旱地区城市防护绿地建设工程提供荒漠植物苗木上百万株、种子50多吨,为荒漠化防治、沙产业发展等作出了突出贡献。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原创 2022-06-23 18:11:22

作者: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黑宏伟

责任编辑:刘新草

原文链接



附件下载: